您的位置:首页 >融资 >

魏则西治疗的疑团 监管缺位背后的疗法之争

时间:2016-05-04 17:42:55 来源:新京报

  魏则西在武警北京二院使用的是“DC免疫治疗技术”属于细胞免疫疗法的一种。业内人士坦言,虽然DC-CIK疗法在国内运用较为广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这一市场乱象丛生。

  监管部门的无力,加上去年5月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审批被取消,如今市场上盛行的这种“细胞免疫疗法”是否合法合规,一时间定论难求。

  老技术的“第二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应建明教授介绍,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自身免疫系统去治疗例如癌症之类的疾病,主要包含了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免疫分子靶向药物、免疫细胞基因工程技术三个方面。目前国内后两类控制比较严格,更多的是免疫细胞技术疗法被一些医院和企业使用。

  在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方面,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中提及,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使用体外培养获得免疫活性细胞作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技术,即从自体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增后输入患者体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该《管理规范》涉及了目前主要的以T细胞和NK细胞作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技术,包括了自体CIK细胞(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自体DC-CIK细胞(自体树突状细胞刺激的CIK细胞)、自体CTL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等。

  而“魏则西事件”中涉及的正是其中的DC-CIK细胞技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副主任钱红纲撰文指出,DC-CIK是一种免疫治疗技术,通过体外大量扩增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对抗肿瘤。其中CIK细胞是警察,DC细胞是猎犬,帮助警察找到坏人。这一技术10余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没有在肿瘤领域广泛应用,在医学专业文献检索网站上能查到的文章只有105篇,可见其效果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PD1及CAR-T等新技术的出现,免疫治疗肿瘤重新火爆起来,像DC-CIK这样的老技术也迎来了“第二春”。但由于缺乏大宗的随机对照研究,此类技术对于魏则西所患的滑膜肉瘤的治疗效果尚无法评价。

  “临床研究多是中国”

  其实,“细胞免疫疗法”这种说法,并非此次涉事的武警北京二院所独有。类似的表述,也出现在北京一些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页上。

  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在京的解放军307医院和武警总医院网站上均能发现肿瘤科开展“免疫疗法”或“细胞免疫疗法”。其中,307医院拥有“CTC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不过该中心主页已经无法打开。

  据此前报道,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将DC-CIK疗法应用于多种癌症不同阶段的治疗。由于DC-CIK细胞发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因素限制,理论上具有广谱抗肿瘤功能。

  然而,对于这种疗法的实际疗效,学界和患者长久以来一直存有疑问。国内现有的研究中,并不能得出DC-CIK疗法对于癌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的结论,而在国外,针对这种疗法的研究寥寥,记者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网站上的搜索结果显示,当前已完成的研究项目中,仅有两项与DC-CIK疗法相关。

  在医学专业的数据库中,当前有关DC-CIK疗法的临床研究,几乎清一色都来自中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应建明教授提醒,DC-CIK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因为没有很大的突破,疗效不是很理想,有待更新的技术来进一步补充,并不能说这项技术已经被淘汰。

  魏则西治疗的疑团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罗荣城表示,目前中国的一些大医院确实正在开展DC-CIK疗法,他自己则曾经运用DC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DC-CIK疗法,在体外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抗原呈递,就是让免疫细胞通过对病人肿瘤抗原的负载,产生特异性,这样再把有特异性的DC细胞输回病人体内,就能够让它针对病人的肿瘤细胞,进行治疗。”罗荣城教授解释了这种疗法的实质,他表示,DC-CIK疗法的关键,就在于这种“特异性”。“现在的要求,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配好钥匙,再去开锁。没有特异性,就不是DC疗法。”

  也正是因为这点,罗教授对魏则西的治疗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魏则西所接受的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DC-CIK疗法尚存疑问。“现在没人能真正确定,他在武警北京二院用的就是真正的DC-CIK疗法。他的细胞是哪家公司培养的?到底是针对哪种抗原?这些都没能说明白。”

  北京翰福益生国际健康科技发展中心肿瘤科主任、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学者岳颖也对魏则西的治疗过程表示怀疑。她认为,从目前披露的整个治疗过程来看,魏则西并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治疗方案。而且,即使魏则西接受的是真的DC-CIK疗法,岳颖认为,对魏则西的病来说,这种疗法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当时美国确实有对这种疗法进行研究,但在做了很多试验后,已经被证实无效,这种疗法早就被他们叫停并放弃了,没有试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岳颖说,这种疗法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以这种方法培养的免疫细胞靶向性不强,“它不能躲过癌症的免疫抑制,分不清哪个是正常的细胞,哪个是非正常的细胞。”岳颖坦言,目前针对癌症的疗法,最大的瓶颈就是“免疫抑制”。目前国外正在大力研究的CAR-T疗法或许能够突破这一瓶颈,但国内运用的DC-CIK疗法是无法起到这种效果的。

  结合自己在国外研究学习期间的经历,岳颖认为,当前国内多数医疗机构宣称自己可以开展的DC-CIK疗法或是更先进一些的CAR-T疗法,其可信度并不高。“如果一次治疗是十几万的话,我可以说连成本都不够。”

  治疗背后的监管缺位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指出,如果把企业和医院都算上,全国加起来至少有1000家在涉足免疫治疗领域,范围非常大,其中很多都在违规收费。“魏则西事件”牵出的只是冰山一角,由于缺乏有力监管,整个行业乱象迭出。

  根据原国家卫生部医政处发布的《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机构必须是具有卫生部门核准登记的三级甲等医院或省级及省级以上专科医院,并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应用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有关的诊疗科目。医院应设有管理规范、运作正常的伦理委员会。

  实际上,很多患者通过百度搜索到的肿瘤免疫治疗中心前面挂着的是三甲医院的名称,这也是他们选择相信的最大原因。但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牟骅指出,三甲医院并不意味着开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科室就一定具备相应的资质,需要伦理委员会确定研究人员是否具备开展临床医学研究的资质、是否能提供合理的研究方案等。“关键在于医院伦理委员会是否尽到了责任,这和医院的管理者关系还是很大的。”

  牟骅解释,任何一种新医疗技术,都应该先从临床研究开始,研究成熟了才能大面积推广。而一家医院的科室要开展免疫治疗技术,原则上应该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才能进入到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最大职责就是确认受试者能得到充分的知情权,并受到充分保护,比如出现副作用时是否有相应的措施应对等。一些医院违规存在的肿瘤免疫治疗中心,可能是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有可能是直接作为一个科室承包出去了,不作为临床研究项目,而是作为日常医疗服务项目,直接绕开了伦理委员会。”受此事件影响,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未来政策或许会进入收紧阶段。

  新京报记者 刘旭 王卡拉

热文推荐